凡是適應生活、符合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必然符合科學。方法是萬變的,而原理是不能變的。方法的變,是因人、因事、因地而變,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說,合乎需要的。陳式太極拳雖然世傳已久,但至十六代陣鑫先生才總結出此拳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極拳,纏法也……”,并加重語氣說:“不明此,即不明拳”。陳鑫先生說的纏法,就是螺旋運動形式,通過螺旋形式,周身漸漸練出一種纏絲勁來。這種勁是剛柔相濟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極拳拳論》中說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勁。這種勁,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關節(jié)、肌肉束、各個細胞一動無有不動,甚至內臟也隨著軀干的左右轉動而發(fā)生自我按摩的功用。日久天長,人體由于氣血循環(huán)通暢,自然得到健康,在技擊方面,由于變轉靈敏,對方來力挨我何處,我隨其方向略一轉動,便可化開。這就是太極拳要求的引進落空。當轉動時,因為走的是螺旋圓形,這半邊隨化,另—邊必然轉過來,自然形成柔化剛發(fā)。假設動作慢時,轉到圓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轉,便能化、發(fā)同時發(fā)生作用。所以太極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無圈。大圈小圈是自轉配合公轉,無圈則是只用自轉。
什么是自轉? 什么是公轉? 陳鑫寫的書上沒有這個詞。陳福生(陳發(fā)科的字----編者)老師教拳時,也不曾提過自轉和公轉。這是我在解放后為了教人才提出的。陳鑫講纏法,有順逆、左右、上下、進退、前后和大小六種,沒分出主次來,也沒說明順逆是以何為據而定的。 沈家楨、顧留馨著《陳式太極拳》指出,順逆纏絲為基本纏法,其它為方位纏法,主次分明,是進步的。但我從實踐中體會出,每個動作都有自轉與公轉的配合。有人說:“以順著時針的旋轉方向為順,反之為逆”。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只可作為軀干旋轉的順逆規(guī)律。因為手各有兩個,右手順時針為順,左手如此轉動豈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轉為順,而下轉為逆。至于公轉,則分為左右旋和前后旋兩類。左右旋又分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周中的纏法,必然是一半順纏,一半逆纏。凡從下順纏收到心口前,變逆纏,從上開與眼平的,為正旋,(如“云手”);凡順纏從上向內收到肘齊乳房,變逆纏,而手經心口、胯前,開到與眼平的,為反旋(如“十字手”)。前后的公轉,只有反旋而無正旋(如“前蹚拗步”、“倒卷肱”)。腿部的纏法,系以腰的轉旋方向而定順逆。腰向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腰向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纏法的配合,只有一順一逆,而無雙順雙逆。雙逆纏則身必向前仆跌,雙順纏則身必向后仰跌。它不同于兩手的配合有雙順雙逆和—順一逆。腿部的公轉,分為里、外、前、后弧線。一般講,前進則走里前弧線(如拗步類),后退則走里后弧線(如倒卷肱),左右旋轉的步法則走外前或外后弧線(如“掃蹚腿”)。至于軀干,則只有自轉而無公轉。因為從頭頂百會穴至尾骨長強穴的上下一條線, 在力學上等于杠桿的支點。支點只能旋轉,不許搖擺。假如隨著步法的進退而變更方向,也應隨遇平衡而適當位移,不許偏移于某腿。拳譜云:“立如平準”,“腰如車軸”,可見古人早明此義。
按照力學原理,重心越低越穩(wěn)。所以太極拳歷來主張氣沉丹田。但沉氣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運用科學方法。陳式太極拳的方法是尾骨長強穴微向后翻。這個姿勢,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內斜著收斂,從而使氣自然下沉,而人體重心也自然降低。這是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極拳的根本區(qū)別。
當年陳福生老師教拳,經常說。學拳有三個階段:一是照著規(guī)矩把基本動作學對:二是照著規(guī)矩把套路練熟,三是從熟悉規(guī)矩,細找規(guī)矩,詳明這些規(guī)矩是為什么? 有什么用? 哪些規(guī)矩適用于眼、身、步、手,以配合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及進、退、顧、盼、定的著法變化,并加以互相試驗。他說:學拳者不但要將拳理明了于心中,還要將拳法練到全身;不但要知其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至枉費功夫而有所成就。還說:成就的大小,全看用功的深淺。武術功夫不能不芳而獲。下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下的功夫和我一樣,則成就會和我相等。假如下的功夫超過了我,其成就也會超過我。陳鑫有詩云:“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梢娗拜吔虒W一種技藝,都以堅持實踐為進步的不二法門。
陳師教我們,雖然說分為三個階段,卻每句話總有叫“照著規(guī)矩”幾個宇,使學者重視規(guī)矩。陳師教人,首先從每一動作的姿勢入手,次則注意手和手、足和足,以至手和足及全身配合變化的規(guī)律,要求非常嚴格。常常打比方說:初學要慢練,如學寫字,先要求點畫正確,再講每個字的筆畫配合,然后才講到章法。
陳師還經常說:只要有人來學,我恨不能鉆進他的肚子里,一下子讓他們學會學好??墒亲鞑坏?。因為教人只能是給人領路,不能代替人走路。所以任何藝術名家的子孫,只能有優(yōu)先繼承的條件,而無繼承權。藝術的形式是學得像,功夫的成就是學得純。不像物質金錢,可以隨便贈人,子孫有當然的繼承權。
我從1930年從陳師學拳,1944年遷至濟南,1956年春赴北京再求師教。我?guī)煾嬉裕哼@套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著法。每天將拳中動作通一講解,互相試驗。不但講了用法,而且又講了解法。我這才能對陳式太極拳略能領悟。這樣復習,從三月至六月,因事離京。行前向師請準:可以按實用法傳拳。因此,返濟后改變初學動作,并和同志們共同試驗。凡是合乎基本規(guī)律的必勝??偨Y我學習陳式太極拳五十余年的經驗,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陳式太極拳的理、法,都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有形的方面是:動靜、開合、大小、進退等。勁力方面是:虛實、剛柔、化打等。凡此種種,當靜止時,是對立的;在運動時,則是既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
例如:第一金剛搗碓的動作之一,是目視前方,身略向左轉,而兩手從肋旁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向正前轉出,眼、身、步,手的方向是對立的;動作的時間是統(tǒng)一的;著法的目標為棚接前方來手,也是統(tǒng)一的。內勁和著法的配合為:右手以順纏搖棚對方手腕,左手以逆纏迎搭對方肘關節(jié)上側,纏法是對立的,時間和棚法又是統(tǒng)一的。整個套路的所有動作,都是在螺旋運動的纏法中完成的。但螺旋變轉的角度又是處處對立的。技擊的作用,都是要求我順人背、化打同施的。一路四個金剛搗碓,式名雖同,而練法著法各有變化。也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
二、纏法是陳式太極拳的主要規(guī)律,必須在每個動作中嚴格掌握。但學得要細到一絲不茍,用時要活,角度的加減與速度的配合,要因敵而變,毫厘不差。所以陳鑫說:“守規(guī)矩而不泥于規(guī)矩”。
三、要照著規(guī)矩從練對的基礎上,練到純熟,但應隨著身體強弱,年齡大小而區(qū)別練拳趟數和運動量的大小,總以自然為主,不可勉強支撐。內勁的出現是在日積月累正規(guī)鍛煉中自然產生的。
陳師教人只講松圓,要求從全體放松中求圓。 陳式太極拳的圓,不但是太極圖外線的弧形“(” “)”,而且變轉方向時要是“2”“S”的圓。這是因為圓的弧線是點、線組成的。點為剛而弧線為柔所說的“方圓相生”,實際就是點線相生,在運動中便為剛柔相濟所以陳師教人總說松圓,而不說松柔更不講彈抖。因機輪轉得再快。也不會彈抖。講到有形的規(guī)矩,是習太極者皆知的。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及“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等術語,也要正確領會其動作配合方法。這些術語表面上是有共性的,在實踐中卻又有其特性。例如:“虛領頂勁”,我們認為,“頂勁”是指頭頂百會穴的勁要虛向上領,所以十三勢總歌說:“滿身輕利頂頭懸”。陳鑫解為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向上懸起來;楊澄甫則將領字換成“靈”字;顧留馨則說如頭頂一種輕物;也有人說是虛、靈、頂三個勁。氣沉丹田的氣,陳式太極拳是由于尾骨長強穴的微向后翻,而自然下沉。王矯宇的語錄說,練襠勁如欲大便狀。有不少人則要求有意沉氣?;蛘f:“動作配合呼吸,吸氣則丹氣上升至胃,而胃部鼓起;呼氣則胃氣又下降至丹田,而小腹鼓起。并介紹所謂的“腹式逆呼法”,但陳師從來主張自然呼吸,調氣而不運氣。曾有人來信問我關于丹田與胃氣能否相通。我向中西醫(yī)學老人請教,都答以丹田與胃不可能有氣的往來。我不懂生理學,對此莫測高深,因而無從答復。
松肩沉肘也是共性規(guī)律,實系勞動生活的規(guī)律。我認為陳式太極拳的一切規(guī)律都與生活規(guī)律一致。但當前部分習陳式太極拳者,在理論上則講腹式呼吸、講意、講氣的所謂“意氣運動”;在動作上則講“沉肩墜肘”,肩生在上方怎能下沉? 陳師主張“肘不離肋”,即使手向外開,肘尖只向下垂,低于肩部約五、六寸,以保護胸肋要害之處。有人卻說為:“肘不貼肋”,這是不是陳式太極所主張的,也是莫測高深?!白笾貏t左虛,右沉則右杳”之句,本是講手足上下不許全實,以解決雙重的方法。許多有關太極拳的文字,則只解此句為推手不頂的方法?;蛘f馬步為雙重。至于陳師常說的“下塌外碾”,原是講手法的,有的著作將之移用于足部,雖亦可通。而陳師常講的“左手來,左手迎;右手來,右手迎”,“前發(fā)后塌”及“直來橫撥”、“橫來棒壓”等口訣,卻很少有人介紹。
我由愛陳師而愛我?guī)熀笕?,更愛陳式太極拳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如抱著“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觀點就不是對我?guī)煹膼鄞髁?,因寫文詳述陳師所教有關陳式太極拳的規(guī)矩,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