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祥(少侯,楊澄甫之長兄,1860一1929)先生研究太極拳之要訣有三。 1.盤架子:初學者宜勻,宜緩,宜正,宜展。所謂勻者,劃圈子宜圓,兩圓須成切線,兩圓相交須通過圓心,蓋求其整齊也;所謂緩者,使所儲之內(nèi)勁漸漸達于手指梢,求其血氣舒暢也;所謂正者,全身中正安舒,重心無傾斜之弊,求其姿勢中正優(yōu)...
太極拳和推手的關(guān)系 文/(香港)吳汝華 很多人把拳架和推手完全分開,好像這二者沒有什么關(guān)系似的。一次,我們的學生到某處去看推手比賽,參賽的人個個都很賣力氣,比賽時,有時好像摔跤,又好像斗牛,也有用力氣硬推的,總之把人推出去就算贏(公允地說,其中當然也有人用了很好的技巧,但所占...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頂用,關(guān)鍵是出功夫。”這里講的“功夫”就是內(nèi)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yǎng)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nèi)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豐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
“用意不用力”是個悠久的話題。楊澄甫曾經(jīng)說過,“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說明在他之前就有權(quán)威太極拳家著書立說,提倡“用意不用力”了,到他這一代又作了進一步的強調(diào),時至現(xiàn)在“用意不用力”的觀點已為多數(shù)拳者接受。但也有一些拳友甚至名家對“用意不用力”提出了不同意見,有的說“不...
求文講武論道,十年書劍飄零,全般技擊百煉精,大江南北馳騁。 身懷屠龍絕藝,報國滿腔熱情,聞雞起舞夜談兵,民族體魄復興。 賀萬籟聲先生《國術(shù)教本》出版 劉斐 民國三十年十一月--兼作題記 1992年8月9日,美國知音用七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本世紀中國大陸最后一位武術(shù)大家萬籟聲昨天在福建省福州市去逝…...
馮志強先生于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縣和睦井鄉(xiāng),馮家是束鹿有名的武術(shù)世家。他的曾祖父馮老梅擅長武術(shù),是清末武舉。馮志強受其曾祖父熏陶,從小喜歡武術(shù)。8歲時隨族舅王云先生練習“少林童子樁功”,為日后習武練功打下了扎實的武術(shù)基礎(chǔ)。馮志強12歲進京學手藝...
陳式太極拳的養(yǎng)生"纏絲功",就是陳式太極功夫內(nèi)動外纏相結(jié)合的核心,也就是陳式太極拳功夫的身法所在.太極拳先師陳鑫講"吾讀諸子太極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就是運動氣之法門也,如不明此道理就不明白太極拳".概括了"太極拳中分一氣旋"的太極拳理論的精髓."纏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