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太極拳的“雙重”
類別:拳經(jīng)拳論
更新時間:2007-05-13
瀏覽次數(shù):4172
中醫(yī)太極網(wǎng)
雙重,是太極拳之大忌,是病。從古代先賢到近代大師,以及當代拳家,都十分重視避免太極拳訓練中腳下出現(xiàn)的雙重之病。請看幾位先師對雙重之病的論斷。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云:“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崩钜喈尩摹段遄衷E》在“身靈”一節(jié)里說:“身靈,舉手可有呆象。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睏钍侠献V《太極沉浮解》中云:“雙重為病,失于填實,與沉不同也?!眳菆D南大師說拳,多次提醒學生:“兩足切忌雙重。”楊禹廷大師談到放松雙腳時,諄諄告誡學子:“雙腳要放松平落,不要雙重,實腳要實足,虛腳要虛凈。”陳氏太極拳家陳照奎先生,從實踐中總結出練拳“雙重”之病等50例。
以上先賢對太極拳的論述,提醒我們后來學子,在習練中須多注意避免腳下出現(xiàn)雙重之病。如何避免雙重呢?王宗岳公論道:“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毕荣t教旨明白準確。王宗岳還在《太極拳論》中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沒有陰陽,還是太極拳么?無異于體操。太極拳即是陰陽變化中的動態(tài)平衡運行及重心的變轉。
什么是腳下雙重和手上雙重呢?凡太極拳習練者,在行動練拳過程中,以雙腳(腿)支撐身體重量者,均稱為腳下雙重。雙手雖不支撐身體重量,但在練拳時,雙手不分陰陽,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擊時雙掌用力,均稱之為手上雙重。欲避手上、腳下雙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陰陽相濟、陰陽變轉之拳理,循規(guī)蹈矩。如果自己在練拳時,難以把握,一定要請明師指教。
修煉太極拳多年之后,身上有了一定的功夫,也要經(jīng)常糾正錯誤的練功姿勢,以避免由于姿勢有悖拳理規(guī)范帶來的酸、麻、疼痛、憋氣等感覺。雙重之病僅是練太極拳中的弊病之一。先賢在拳論中曾指出,肢體之病有缺陷、凸凹、斷續(xù)等三大病,手上有頂、偏、丟、抗四大病。陳鑫大師亦有著名的“三十六病手”警示后人,陳照奎先生在實踐中總結出練拳50病……
太極拳博大精深,如果練家對太極拳認識不清,對拳道理解不深,在修煉中犯錯也在所難免。其實,在練拳過程中,腳下常常會出現(xiàn)雙重,這僅是暫時的,瞬間即逝,而單重是絕對的。武禹襄大師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边@是習太極拳者必須遵循的。有拳家指出,有諸多單式屬于雙重,如“如封似閉”一式。吳式太極拳的如封似閉,一陰一陽兩動,結構嚴謹,虛實清楚,陰陽變轉順暢。第一動(陰)“抽拳立掌”,弓步變坐步,右腿為實,實足;左腿為虛,虛凈。左腳跟虛著地,腳尖上揚,上下相隨,左右手與左右腳虛實結合,也稱外三合,即左腳虛、右手實,右腳虛、左手實。第二動“兩手前按”,從右坐步變?yōu)樽蠊?,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實左腿虛,如此即不會出現(xiàn)雙重。其實,腳下雙重與否不在拳勢,而在于練拳者對“陰陽”的認識和理解,對太極拳的結構是不是認真研究。在認識、理解拳架的基礎上,明白陰陽變轉,腳下、手上是不會出現(xiàn)雙重的。
若不知雙重為病,腳下仍以雙重處理拳式,則功夫很難上身。帶病工作是一種敬業(yè)精神,短時可以,常此以往則會加重病情,對健康不利,帶“病”練拳同樣不應該?,F(xiàn)在社會上練傳統(tǒng)太極拳的人不少,大多犯雙重之病。因為是傳統(tǒng)拳架,后學者不敢輕易改動,也就一代代傳下來。其實,太極拳習練者不但要繼承,還要發(fā)展,要興利去弊,有所揚棄,以免誤導后學。
太極先賢們從實踐中悟出,雙重之弊阻礙太極功夫的發(fā)展,近代太極大家又將雙重列為十分關要的弊病加以闡述,以警示后人,避免重蹈前人修煉誤區(qū)。可惜,前人的警示與教導未受到有些習太極拳者的重視,雖有王宗岳、陳鑫等大家叮囑再三,可惜聞者寥寥,以致不少拳家仍然陷于困惑、無奈之中。太極拳雖是先人所傳,難道不能再發(fā)展了嗎?祖先傳下來的火藥,如今發(fā)展成原子彈、導。祖先傳下來的雙重,會發(fā)展成絕癥、不治之癥嗎?
馬國相太極世界原附編后語:此文說理中肯,旁征博引,習太極拳者當細細研讀。其實,對于雙重之病的論述,歷來頗多,《精武》2001年第8期第41頁的《太極拳論疏解四題》即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作者在文中談及“雙重”,所說令人耳目一新,請讀者仔細比較、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