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2024年4月宣城市林长制改革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
经认真审核研究,现将2024年4月宣城市林长制改革典型案例予以公布。希望全市林业系统认真学习借鉴典型案例的经验和做法,巩固林长制改革成果,为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致力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24年4月宣城市林长制改革典型案例
中共宣城市委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
抄送:省林长制办公室
—宁国市以点带面 纵深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一、背景情况
宁国市现有林地面积295万亩,是全省重点山区县(市)。为改善林区面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以来,宁国市着手谋划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总规划面积60.6万亩,其中,毛竹20.5万亩、山核桃25.1万亩、用材林15万亩,总投资87.2亿元。项目聚焦传统林业产业,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科技赋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林业产业示范园,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健全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协同多方联动。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压实市级林长履职责任。统筹协调发改、自然资源、林业、金融、乡投集团等相关成员单位,成立乡投集团林业子公司,谋划推进项目实施建设。严格遵照国有企业决策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相关规定开展项目建设。市级层面建立国家储备林项目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年度实施方案以及涉及项目建设内容、规则等重大调整事宜,由乡投集团董事会提出,经联席会议预审后报项目领导小组审定,规范项目运营管理,提升项目建设质效。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面积9.06万亩,总投资15.04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毛竹林培育4.64万亩、山核桃林培育2.87万亩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林区道路200公里、加工园区建设等)和配套产业工程(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2023年项目获国开行授信9亿元,目前已到平台账户6900万元。
(二)立足地域特色,振兴传统产业。宁国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山核桃和毛竹林改培任务45万亩,占项目规划面积的75%,涉及林农11万人。项目建设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快速完善传统产业基础设施,谋划打造山核桃、笋制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大对山核桃、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目前已洽谈浙江五洲同和、两相依等企业,探索在毛竹林原料供应端建立联合收储及保供合作模式;在山核桃新品开发上跳出低频次炒货产品的生产模式,研发本地山核桃快消品产品品牌。拓展多元化项目业态,探索介入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森林步道等多个领域,在商品开发产业链上,围绕完善提升南极乡杨狮村乡村振兴共富模式,实现固链强链补链。
(三)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多方共赢。项目建设按照一产让利于民,二三产反哺一产,林农利益略增、中长期收益高于预期的原则。项目单位将赢利点主要放在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和产业链后端,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山核桃林项目采取“国家储备林+小山变大山+整组基地”模式,在充分尊重林农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两段式”经营,前8年林农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根据投资额度,经双方商定,乡投林业公司负责投资建设林道体系和部分初级产品必须的生产设施,与流转农户按实际产量1:9分成。第9年至第30年,由乡投林业公司统一组织自行经营或委托经营,收益为定额产量形式,即:前8年平均产量(去掉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作为基数,公司与流转农户按6:4比例定产分成。乡投林业公司在合同期内按20元/亩·年支付项目所在地杨狮村村集体管理费,与村集体联合管理山场日常事务。毛竹林项目从二产加工入手,采取“国家储备林+企业+基地”模式,以订单量决定基地收储进程。合同期内流转农户可获得100-150元/亩·年的流转收益,村集体可获得20元/亩·年的山场管理费用,乡投林业公司后期在与企业加工的产业链供应上实现经营效益。
三、取得成效
一是一二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已完成霞西镇石柱村毛竹林流转5500亩。乡投林业公司与安徽海螺集团共同出资注册“宁国市海螺林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国家储备林竹林基地原料收购,目前海螺生物质能公司的设备更新安装已完成,即将正式投产。二是基地建设标准提升,形成示范。建成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国家储备林综合示范基地。完成74户农户林权流转,任务完成率87%,总办证面积4400亩,涉及1795宗零散地块;基地目前已完成约5公里道路、部分农业和电力设施工程建设。三是适度规模经营进展顺利,流转有序。完成方塘乡1943亩用材林前期评估及云梯乡大径材流转前期工作。完成胡乐林场90亩油茶林新造,落实3772亩中幼林抚育和379亩现有林改培规划设计。